李中华 :用一支唢呐,托起一所村小
作者:邓晓婷 发布日期:2021-07-15


和每个普通的“打工人”一样,李中华上班要开上140里路,花掉的光阴不亚于一个北京上班族从南到北的通勤时间。只不过,与那些在地铁上疲倦迷离的年轻人不同,李中华的精气神儿永远是饱满的。这或许是一个校长为人楷模所必备的素养,但在李中华身上,另有一种行侠般的“江湖”气息 ,如同他手里常握的那支唢呐,气势轩昂。


如果有一天你在秦皇岛青龙县的红白喜宴上偶遇了李中华,不必太过惊讶。除开校长的身份,他还是青龙县的唢呐非遗传承人。寒暑假等业余时间,李中华偶尔会跟随家里的兄弟一起出门演奏,这门祖传了七代的技艺不仅是李中华的看家本领,更为恒远的是,它还为一所村小点燃了前进的希望。



“那天我正和另一个唢呐班子对台,在决一胜负的紧要关头!桂馨基金会的老师打来了电话……”说起这件小事,李中华有点哭笑不得,他对桂馨基金会的来访尤为重视。


深山虽迂绕,但他想让学校走出更远的视线。


“吹”出来的念头


在梨山环抱的六拨子村小,处处都有民间艺术的身影。


两排齐整的平房组成的校园袖珍而质朴,而墙面上的猴打棒壁画却是点睛之笔。校长李中华的办公室里,放置着大小不一的唢呐。猴打棒、唢呐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六拨子小学的拿手绝活。



“绿水青山青龙县,满族人数多一半……男丁变成孙大圣,屋里园内闹得欢。后来演变猴打棒,满族文化进校园。”大课间,一段节奏欢快的集体快板儿畅说着青龙县的历史和民俗特色。紧接着,学生们搬出大鼓、锣鼓镲、唢呐,人手一双木棍,练习猴打棒表演。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源自孙大圣驱魔逐妖的本领。它将舞蹈、击棒技巧与唢呐打击乐等表演形式巧妙结合,是满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锣鼓喧天、唢呐悠扬,木棒在孩子们的手中频频旋转敲击,伴随舞步的节奏变换各种阵型。只见他们在“碎步”、“虚步”、“蹲步”、“转跳步”、“十字步”等技法中轻盈跳转,生动地表现出了“孙悟空”活泼灵巧的形象。李中华将做人的精气神儿全部灌注到学校各类活动中,传承民间艺术是一方面,二则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习好一门技艺,为将来的人生能有更多选择。



李中华生于唢呐世家,从小家里就学徒不断。8岁时他开始跟随爷爷出席村里的白事宴请,不过那时尚且年幼,只能吹一些简单的音节或者帮忙做点打击乐。“我不能让家里祖传的技艺在我这代就断了。”到15岁时,李中华就能够用娴熟的唢呐技巧演奏唐山皮影、评剧、京剧、二人转、流行歌曲等各种曲段。日复一日,李中华和家里的两个哥哥将唢呐技艺继续传承了下来。


1993年,高中毕业的李中华在六拨子小学任教两年后考上了师专,念书期间,他渐渐发现老一辈用的工尺谱过于陈旧,李中华开始自学更加严密和全面的简谱。但在校园练习唢呐,似乎过于“吵嚷”张扬,于是李中华改用笛子练习简谱,同时还学习了电子琴和卡纳等乐器。


毕业后李中华被分配到三拨子初级中学任职音乐教师和团支部书记。2005年,李中华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六拨子小学分管音乐和数学的教学。但好景不长,回校不久就听闻县里要合并撤校的消息。


为了保住六拨子小学,李中华开始在唢呐教学上下功夫。“意识到唢呐、猴打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瑰宝,就想实现引入校园这一梦想。”在参加了市里的教师培训后,李中华意识到可以把唢呐和猴打棒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


这两项非遗技艺在青龙县名气不小,但真的要把唢呐当作学业来对待,所有的家长都退缩了。李中华只好每天抽业余时间走上几十里路,挨家挨户地家访。“每天都是三更半夜才回家,有时候遇到个别不理解的家长还会给我骂出来。连续40天奔波下来,最后终于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



说通了家长,器材又是一道难关。为了减轻学校和家长的负担,李中华将家里祖辈三代用的所有唢呐共15支全部拿到学校供孩子们无偿使用。连爷爷那支祖传的小唢呐他也偷偷带出来,直到现在90多岁的老人家时不时还翻箱倒柜地找。即便如此,还是不够。李中华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做哨片。


一鸣惊人的表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李中华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之下,通过几年的辛劳付出和磨合,家长和学生们都开始慢慢体会到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2012年9月,李中华组织全校教师召开了唢呐、猴打棒引入校园的专题会议,全体教师积极配合,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第三节社团时间开展此项活动,为让学生能尽快使用到教材,李中华和部分教师牺牲一切可利用的休息时间,通过请教乡村民间艺人,到文广新局请教老师,再到秦皇岛市群艺馆请教国际级唢呐演家张宗成教授,最后完成了《唢呐初级教程》的编写并将它应用到了教学实际当中。


李中华在根据《唢呐初级教程》进行教学


与此同时,李中华还请来了猴打棒艺人进行教学。2017年冬天,李中华接到教育局领导电话,让六拨子小学师生用唢呐和猴打棒表演代表全县中小学生参加秦皇岛市第35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展演活动。


“当时接到电话我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领导的信任,但曲目不是我们平常练习的唢呐曲,而是秦皇岛市文广新局李兴庚局长编写的猴打棒专用广场曲谱。我们需要根据乐曲的旋律编排猴打棒每个细节动作,最后将整个乐曲贯穿到整个节目。”


顶着压力,李中华和部分老师只好晚上背谱吹奏、编写猴打棒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详细动作,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白天又冒着严寒酷暑,起早贪黑地教学生。



李中华还向记者吐露了表演前夕的小插曲,因为没有化妆经验,当时许多孩子在试妆后都出现了皮肤过敏症状……但幸好,一切都平安化解。2018年4月,学校118人的唢呐、猴打棒代表队参加了市第35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活动,一鸣惊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一表演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回忆起那个光辉时刻,李中华感慨不已。


同年,六拨子小学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自从唢呐、猴打棒社团的有效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基金会连续4年来对六拨子小学活动的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满族博物馆建设给予了经济支柱和方法指导;山海关桥梁中学为学校捐赠了50套学生桌椅和五台电脑;秦皇岛园林设计公司投资2万余元用于硬化操场。



原定的撤校合并风波也停息了,局领导不仅保留了六拨子小学,近两年还为学校投资了百万余元扩建了校舍24间,为教学硬件设施投资了50万余元。12年的唢呐、猴打棒校本课程开发,共培养了唢呐队员128人,猴打棒700余人,六拨子小学成了全县的艺术教育示范校。


“瞅着你的师傅,好好学”


唢呐向来是东西方乐器里,最有“王者风范”的那一类。李中华登台时,也无一例外具有这样的气势。


每周三下午的唢呐社团课,是李中华的主场。这堂课的曲目需要由大鼓、锣鼓镲和唢呐共同完成。班里的学生来自各年级,老师教学生,再由学生教学生。“瞅着你的师傅,好好学”,李中华对着一名个头娇小的学生说。他的师傅便是对面一名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两两相对,一个是全校最好的鼓手,一个是未来的种子选手。



李中华的技艺卓绝,下课后他为记者和桂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演了他的名曲目。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的绝活:口技。“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这个了。”一场独秀下来,李中华有些疲惫。


自担任校长以来,李中华不仅要处理教学和管理事宜,他还得关心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健康。有时候碰上几个好苗子,李中华会特别关照。“那名打鼓打得很好的学生,他心脏不太好。还有一个学生,唢呐吹得好,学习成绩也好,但家里非常困难,连升学或许都没有着落……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



在和李中华这两名学生的交谈过程中,他们一个想成为军人,一个想做警察,都是朴素又正直的愿望。问及想和李校长说些什么,两个孩子泪眼迷离却又异口同声,“真的很谢谢校长一直以来的培养和关心。”质朴的言语,却都是哽咽着说出来的。临近毕业,他们从未当着李校长的面说出这句心里话。听闻学生的感谢,李中华的眼泪也在微笑里打转。


李德春老师


学校的李德春老师回忆起多年前的雪夜,恶劣的天气让十几个孩子都无法回家,他们摸黑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挤着住……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临近退休的李老师和蔼温柔。他是六拨子小学资历最老的教师。几十年来,即便上了无数堂一模一样的课,但在李老师的眼神和言语中,仍然有光。在科学课上他如顽童一样的提问方式,和在书法课上慢条斯理的耐心,让人深受感动。



“德春老师的爱人身患癌症,女儿在外工作,全家靠他一个人支撑着。学校的全体师生都很尊敬德春老师,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这样的教师,学校何愁发展。”谈到李德春,李中华也由衷地敬佩。


能将自己的学有所成,变成养分输送给学生,让他们走出深山看看世界,才会有更多想要了解世界的渴望。在李中华朴素的希冀里,便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希望咱们青龙的民间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于大家是好事,于个人是手艺。”(文/邓晓婷 图/六拨子村小)


桂馨基金会简介

桂馨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11月,关注中国发展中地区基础教育的公益慈善机构。基金会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以务实和专业的方式,致力于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会专注发展中地区儿童阅读成长、青少年科学教育、美育教育和乡村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桂馨书屋、桂馨科学课、桂馨乡村教师支持、馨艺术课堂四个公益项目体系。


桂馨基金会运作规范、透明,中基透明指数(FTI)连续9年满分,获“自律透明榜样奖”,连续两年获评慈善透明榜样,荣获第七届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奖,获评5A级社会组织、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中国慈善榜基金会(非公募)榜单TOP50、中国慈善信用榜TOP30等荣誉。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简称“南师计划”,原南师奖)是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捐资发起,2012年10月由桂馨基金会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设立。南师计划关注乡村教师群体,以弘扬师德精神、倡导有价值的教育实践与创新为目标。2013年实施了首届评选,至今已举办四届,共60位优秀乡村教师入选。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致力于成为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民间教师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