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邓小芳:读《论语》有感
作者:邓小芳 发布日期:2022-08-18

1660807631652619.jpg


    犹记得,初中时,课文预习到《〈论语〉十则》,满眼只见“之乎者也”,以为圣贤之书,非我能心领神会;背亦背,课后一知半解,便觉无甚高超,不过教人学习,劝人向善之辞,确有“小人不知而无畏”之意。高中时,课本又出现《〈论语〉十二章》,此时亦背,粗浅理会字面意思,孰不知与实际意义早已相去甚远。大学时,学习文言文,再次读到《论语》,听老师一番新解释后,如醍醐灌顶,方觉过往似盲人摸象,所言片面;如今读整本书,素读数十遍后,又添新思考,不再唯“白话译文”是解,而仔细推敲;暑假期间,我阅读完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一书,收获渐丰,遂简单分享所学。

其一,《论语》是中华经典,与时俱进,常读常新。此书距今年代久远,社会环境巨变,因此不可以当代思维作解读,而是尽力还原历史生态,进入先民文化语境中,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从中抽取核心思想,寻得贯通古今要脉,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世态翻云覆雨,圣人往往预见未来,人心不古将致祸乱丛生,因而叹息“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我生于二十一世纪,自是难见礼乐盛世之容,随着近代西学兴起,至本世纪初,传统文化持续冷却,我深受现代教育影响,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国人渐失文化自信,有识之士感叹中华文化复兴任务艰巨,并相信未来不应重蹈覆辙。经典是我们重拾文化自信之桥梁,亦是映照现实之古镜。

其二,《论语》篇章相联,思想融贯。曾经读论语,以章为单位,受课文体例影响,不免断章取义,以致偏离正轨。南怀瑾先生学识广博,将论语章句串联讲解,并指出前半部与后半部关系,及各篇主旨。常人如若不理解儒家思想核心,则难以看出其中关联,除此还需知晓历史、人物,乃至宗教、哲学、天文,才能逻辑自洽,理解到位。现下我还远远不及,其中部分联系较抽象,思想深邃,或存在字句争议,不易理解。然我相信古人自有其行文思路,待我摸索。

其三,《论语》之学问,不在于背诵知晓,而在行为。我原以为学问便是博闻强记,其实不止于此,忽视“绝知此事要躬行”。《论语》饱含处世之道,交友、侍上、待下、立身、尽孝等,即便“终身诵之”,不行则废。古今环境不同,照搬则难行;世态错综复杂,方法须圆转。然其本质不变,原则不改,因处世大抵与人交流,人皆有共性,这亦是学问。我涉世未深,人情世故懵懂,从《论语》中可学得前人经验,比如交友参考“友直、友谅、友多闻”,学习讲究“温故知新,学思并行”,交往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识人注重“听其言而观其行”等,于当代生活同样适用。

其四,《论语》之智慧,高雅而通俗。高雅在于精神、义理,通俗在于回归现实。南怀瑾先生常以领导人、干部类比,阐述《论语》中君臣之仪、邦交之道。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论语》中常涉及“仁之体”“仁之用”,“仁”如“道”一般宏远,为君子境界,常人之理想追求。“仁”向上衍生是包容万物,向下体现则是践行美德,我简单理解成“善”,即仁爱之心,美德之举,若评价人则不可“一言蔽之”。《论语》常将“君子”“小人”对比,以作分别,“小人”亦指人性弱点,人皆有弱点,不能苛求,只是人有两种倾向,向上进取与向下妥协,从《论语》中,我知晓向上追求君子之道为最佳选择,君子虽不易养成,但可学习,从长远受益。   

《论语别裁》一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阐释经典,虽言别裁,亦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我会慢慢感知,结合自身经验再作分析。总而言之,经典需反复读,方体味更深,行之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