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公益资源怎样培育和激发?听听他们怎么说!
作者:桂馨基金会 发布日期:2015-12-11

12月10日下午,由教育公益联盟主办、桂馨基金会承办的“公益资源的培育和激发”沙龙在北京创Yi空间举行。来自慈善公益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和法律领域的12位资深人士围绕本次沙龙三个话题展开了精彩论述,近百名北京地区和天津、河北、上海等地的公益伙伴、企业人士参与。


    

本次沙龙由益+发起人吕全斌先生主持。

围绕沙龙第一个话题“捐赠人维护和发展”,姜莹女士和颜志涛先生、易昕女士、国秀凡女士首先展开了探讨。


    

中国扶贫基金会公众筹款部主任颜志涛介绍,扶贫基金会2009年开启“爱心包裹”项目后,捐赠人数量从2000人暴增到80万人,怎么管理和维护这些捐赠人成为难题!他继而分享了扶贫基金会采用的两个模型:三阶段模型(新客户开发-客户保留-客户价值提升)和捐赠人金字塔模型。


    

思科分销合作伙伴及运营总监国秀凡女士分享了思科的客户管理经验:首先对客户进行分层,之后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方式的维护。而具体到如何维护?那要看客户需要什么,寻找到共同的价值观,通过数据库确定要将信息提供给谁,实现帮助用户成长,改变用户观念。


    

灵析创始人易昕女士分享了捐赠人维护的逻辑,首先要能够收集到信息,她提倡用工具去高效的收集;其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层分类;最后对捐赠人做反馈,反馈包括捐赠后即时的短信、邮件反馈,也包括筹款进度、项目进展、机构发展等长期的反馈。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姜莹介绍了儿慈会捐赠人维护方面的历程,刚成立的一两年里,理事长每年写一封真诚的信寄给每一位捐赠人;成立第三、四年时,把每年一次的感恩,变成每月一次的沟通,通过邮件月刊,展现每个月的工作,捐赠人感到这样的沟通更温馨;第五年的反馈方式又做了一次改变,将所有捐赠人、合作伙伴归类,做分层反馈——为公众做邮件感恩,为大额捐赠客户寄送理事长感谢卡,向渠道合作方寄送年底特色小礼物答谢。


    

现场参与听众认真聆听、做记录。


    

在第二个沙龙话题“秘书处如何激发理事会治理水平和能力?”互动期间,赵军先生和程芬女士、石平先生、邢文毅女士一起进行了互动。


    

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程芬女士从宏观层面解读了公益机构的治理,并与大家分享了两本书《走向卓越》和《治理宝典》。在介绍秘书处与理事会的协调配合时,她指出需要进行信息的有效分享和沟通,秘书长要积极推动主导理事会换届,积极提高理事会效率等。


    

桂馨(香港)基金会副理事长石平先生介绍了商业机构理事会治理情况,同时分享了桂馨理事会的治理:理事们参与公益项目程度都很深,进而会主动提议一些涉及机构层面的工作方案,第三方面是决策,理事和执行团队工作人员会坐下来谈怎样具体执行。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邢文毅女士以乐平基金会为例,介绍了乐平秘书处对理事会的影响,包括:理事会从对人的认同到事情的认同,再到价值的认同;理事会的治理相互平衡(非执行理事之间的平衡,非执行理事与执行团队之间的平衡),最后实现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在最后一个沙龙话题“公益领域伙伴关系的建设”方面,梁晓燕女士和樊英女士、于秀红女士以及张帆先生一起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公益领域的合作伙伴有多少种?梁晓燕女士首先邀请现场的伙伴们一一列举,最后列举了14种,并指出还有更多。


    

桂馨基金会秘书长樊英女士认为,桂馨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志愿者。桂馨有397个公益项目,受益人数达77.5万人,但只有12名全职的公益人员,桂馨之所以做这么多事情,就是依靠志愿者。如何维系与志愿者的合作关系,一句话为“善待志愿者”,表现为要尊重志愿者、接纳志愿者、赋权志愿者、陪伴志愿者和支持志愿者等。


    

马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于秀红女士则以马云乡村教师奖为例,分享了基金会与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记者之间是怎样连接和合作的。


    

弘慧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帆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弘慧的伙伴关系建设主要特点是:本地资源的伙伴化,自下而上,站在伙伴的角度去沟通;以阵地模式,寻找所需的专业资源去发展该地教育;以陪伴成长的理念去培养合作伙伴;推动县域当地老师自组织的发展。

资深公益人梁晓燕女士最后为嘉宾们的分享做了总结,她说:合作伙伴关系不是规定性的,而是创造性的,需要带着创造性的观点去看待;教育公益组织的专业化,需要看如何与散落在方方面面的专业资源相连接,相结合;这就需要公益组织打开认知,了解所需要的资源分布在哪里,进行沟通,让这些资源愿意与我们长期合作,最后在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


   

 本场沙龙活动圆满结束,感谢热情参与活动的各位嘉宾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