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江西日报】两名志愿者走进婺源大鄣山播撒希望种子
作者:余林峰 杨碧玉 发布日期:2012-09-10

 

授课中的何英利老师

    

婺源县大鄣山乡长村小学是一所只有8间教室的公办村级小学,现有4个班共90多名学生。全校有3名公办教师和1名临聘教师,其中2名即将退休。因为这里太偏僻,曾经分配来3个师范毕业生全走了。

    

“也许我不能改变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但愿把希望的种子播下去。”9月9日,在长村小学教室里,一名怀揣着播种希望的志愿者满腔热忱地告诉记者。

    

他从辽宁来,58岁,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何英利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天来到上村小学,就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这里需要他。

    

“我们的老师年近花甲,文化水平不高,一个高中毕业,其他小学文化程度。他们都不会唱歌和做体操,每天除了上文化课,孩子们没有任何课外活动,至今体操都不会做。”上村小学汪校长说,孩子们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属无奈。在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上村小学招募到何英利这个志愿支教者。

    

派给他的任务,是教一年级的语文和4个年级的音乐,并管理好学校图书馆。他曾经在鞍山矿山设计院、沈阳轧钢厂、辽宁省冶金厅、乐百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工作。

    

没有教师宿舍,何英利干脆住在图书馆,被子是校长家拿来的,吃饭去村里搭伙。“来这第一晚难眠,山区蚊子多,第二天发现手上全是血。”何英利带记者参观他的住处,那间教室一边堆着书,一边放着床,里面闷而潮,四面门窗紧闭,他说白天不敢开窗,怕晚上蚊子多。

    

他从贵州来,22岁,心疼孩子不会做操

    

同在长村小学支教的90后青年朱运锟,是个身高1.87米、来自贵州毕节山区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是深圳市大运会开幕式国旗队的成员,得知长村小学的孩子还不会做体操,他主动与长村小学联系,来到这里支教。

    

“今年7月,我刚满22周岁,我父母反对我来江西支教,毕竟我生于贵州山区,父母希望我去那儿支教。”朱运锟向记者透露,他本来学习通信工程专业,但为了更好地支教,他从大四起,就选修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多门课程。他来长村小学的第一堂课,就是教孩子们站队形,向国旗敬礼。他说:“作为学生,不能没有爱国教育。”

    

朱运锟打算用DV和相机,记录下支教的生活,然后挂到网上,让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看到,这里的教育需要更多人关心。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次来的两名支教者,以前来过很多志愿者。汪校长称,学校每年都会来很多支教者,以来自南京、北京的最多。前年来了20多名支教者,今年上学期来了7名,他们都是自掏腰包付交通、食宿等各项费用,来了都是住教室,有时村支书的办公室腾出来供他们打地铺。其中一位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名叫郑思辉,每年都来,不仅为学校教育提出建议,有时还会资助一些物品,比如文具和书籍等。“现在他跟我们很熟了,时不时还打电话保持联系。”长村村支书时新杰笑着打趣道:“他们支教热情高涨,我没地方办公都高兴!”